menu-hamburger
logo-lightlogo-light
review
2016-12-29
中國時報
吳垠慧

石晉華行路走畫 百里如僧

2017 認養

行路100公里留下的軌跡是何種模樣?台灣藝術家石晉華2012年開啟《行路一百公里》行為藝術展演計畫,第一階段完成於彰化師範大學駐校期間,今年10月起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進行第二階段創作,每星期他都到高美館4樓展場「行路」,至上周耶誕節前,已在高美館行走98公里,剩餘的2公里將於2017年3月23日至25日、在安卓藝術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中登場。

石晉華每星期到高美館「報到」,從10月中旬至12月底共計21次,每次都在403展覽室的長牆邊往返行走至少4公里,過程中在牆面和地上兩塊10公尺寬的畫布上,留下鉛筆和碳粉足跡。近兩個月下來累積了無以數計、交錯層疊的鉛筆線條,原本淺白的畫布逐漸覆蓋成宛如黑色波海。

石晉華是台灣少數的觀念行動藝術家,1964年生於馬公,現居高雄市,代表作有1994年起的「走筆」,1996年起的「走鉛筆的人」系列。石晉華以筆的耗損比喻人的生命,他則是筆的「助理」,行走過程中在紙或畫布上走畫出一幅畫,協助筆完成這一生的使命。石晉華的創作靈感始於17歲時被檢測出罹患先天性糖尿病,此後「測量」成了生存所需,得日日監控、記錄身體的狀態並注射胰島素。面對嚴苛的生命安危,啟發他透過軀體作為藝術創在的工具,無論是「走筆」或「走鉛筆的人」,都與測量、記錄密不可分。

《行路一百公里》延續「測量」和「行走」形式,這次他在牆上和地上均鋪設畫布,手執鉛筆走畫同時,也在地上畫布留下行路腳印。高美館展覽組黃培宜表示,過去石晉華行走時都會誦經,但這次他一樣在手臂綁上錄音筆,卻不誦經文,錄音筆只錄下鉛筆畫下的「沙沙聲」,「乍聽像波浪」。鉛筆鈍了就以隨身刀片削尖,再繼續行走,筆屑則放入玻璃罐保存。

石晉華在高美館行路期間,除了他的「鐵粉」於現場陪伴、觀看,不期而遇的觀眾也見證創作片段。黃培宜表示,有位從英國到台灣環島旅行的年輕人,到高美館時正好看見石晉華「行路」過程,甚為感動,一直等到石晉華走完當日目標里程後,這位年輕人向他致意,彼此鼓勵,相當有趣。

《行路一百公里》筆跡、石墨足印、鉛筆屑、影像和里程紀錄,於現場保留至2017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