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hamburger
logo-light
review
2023-10-31
非池中藝術網 Art Emperor
王襦萱

等價交換:更迭的歷史與價值–《香蕉幣》李奎壁個展

虛擬貨幣的風潮總是如潮汐起落,對於這樣新型態的貨幣交易以及經濟脈絡轉變,早在2019年馬克·庫班Mark Cuban於科技媒體《Wired》的採訪短片中,就針對比特幣現存的狀態做出了一些表示,他說道:「我說,這(比特幣)就像黃金。黃金是一種信仰:沉迷於黃金的人們會告訴你,現下經濟嚴重蕭條,你所持有的東西都已不值錢,如果你擁有黃金就得以倖免。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將金條隨身攜帶必定會被偷走,而這會一而再的發生。所以,我寧願擁有香蕉,至少我還可以吃香蕉。但加密貨幣…不見得可以信賴。」(註1)

 

「香蕉幣」展覽現場照。圖/汪正翔攝影。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如果等價交換做為一種體現價值的真理,那麼經濟體系得以穩固的基礎是欺瞞真理,亦或是信賴機制?對於整個經濟、金融結構下,我們是透過何種方式在進行感知這些「價值的流動」,「以物易物」是對於眼前實體的價值判定,而貨幣交易則是商討出一個公訂的價值。價值的裁量存在著妥協與強制力,供需的倏忽變化即可導致失衡,以展覽來說,一方面提供了窺探當代經濟的交易體系與發展曲線上的矛盾,同時也體現出了社會層面上肉眼不可見的衝突與動盪。

洪建全基金會2023年度「問問題計畫」於10月28日開展,藝術家李奎壁的個展「香蕉幣」,以經濟作物香蕉作為切入主軸,藉殖民地式經濟的狀態回應當代的交易機制。展覽的核心圍繞在名為「香蕉幣」此種貨幣之上,香蕉幣為二十世紀中葉,日本帝國曾於北婆羅門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殖民地,短暫發行的一種軍票「香蕉幣」。實際使用年限僅從1941年末至1945年日本戰敗。因日本本國的濫印,導致了通貨膨脹,又由於日本二戰戰敗導致各殖民地的軍用手票一文不值。李奎壁的個展《香蕉幣》所試圖提起的問題,除了對於歷史脈絡底下的經濟敘事的轉譯,似乎還創建了一個具實驗性質且為閉路式的供需結構,當觀眾參與其中後,依靠一個無形的信賴機制運行,內部的各種變動使得作品呈現出一絲不安定性,而依靠虛擬貨幣、現行貨幣與觀眾的參與所維持的平衡,是否必然會重現殖民式經濟的脆弱性,藝術家對此抱持著開放的態度。

 

李奎壁《香蕉園天氣預報》,裝置作品畫面。圖/汪正翔攝影。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步入展場前,觀眾便會先聽見橫貫著展場的人聲,而實際上這類似人聲的聲音是由AI所創造的,面對一陣陣不明所以的數字播報,直到站在錄像面前,投影的地圖上豎立著一小棵香蕉樹,頓時才梳理出一些頭緒,這些聲音所不斷「演唱」的數字,為二戰至今全國香蕉銷售的價格更迭起伏,以及通貨膨脹的相關資訊。這也為展覽破題出香蕉作為上個世紀殖民帝國擴張慾望的具體象徵,連結至當代時,它所顯示的狀態背後還隱含著何種意義。在《香蕉園天氣預報》這件作品的另一面投影幕上,挪用了香蕉幣紙上的圖樣,再連結至Google天氣預報,讓那些不論至今還是否為香蕉園的地點天氣呈現出來,這件作品所導入的一方面是關乎於歷史與地理的跨度連結,另一方面則是經濟狀態流變下的壓縮敘事。而這樣的作品次序安排,對於展覽整體來說,首當就能讓觀眾意識到,這些不可視的經濟角力與金融變化,比我們所預期的還要牽連廣泛。

 

李奎壁《香蕉園天氣預報》,裝置作品畫面。圖/汪正翔攝影。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若是按照展場的規劃前行,緊接著會面對到的是一件極具藝術家個人化風格的錄像作品,畫面中女演員所演繹的角色被設定成來自未來的少女,當她穿越時空回到日治時期的台灣,親自遊歷香蕉在台灣不同的出口集散地。這件作品背後所涉及的,便是過去日本政府對於香蕉這一作物的「想像」,在藝術家的研究過程中,日本帝國為了香蕉這一經濟作物的宣傳,進而製作了專屬於香蕉的食譜,當這份食譜被藝術家安置於作品敘事中,也作為一個重要的喚起契機,錄像中少女靜謐的儀態,一邊按照食譜烹調著香蕉,彷彿能夠帶入卻又保持著一定的違和感,而這份違和感在展場的最後區塊完全消弭,架上陳列著深褐色的各種果皮,以及貌似果醬或是飲品的瓶罐,視覺上以一個實驗室陳列的取向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也連結到了先前所提的食譜烹飪,藝術家透過實際依循食譜的調理步驟,重現當時那個時代的歷史記憶,而這也讓觀眾對於被觸發的感知有了落點。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藝術家在這兩件作品上面,採用了將各式資料透過某種可連結式的轉譯手法,將觀察研究所蒐整的資訊視覺化,進而創造一個觀眾容易進入的場域。

 


李奎壁《Isoamyl acetate》,裝置作品畫面。圖/汪正翔攝影。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李奎壁《香蕉幣計畫》,特製香蕉點心。圖/汪正翔攝影。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李奎壁《香蕉幣計畫》,特製香蕉點心。圖/汪正翔攝影。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這檔展覽中最複雜,同時也是最核心的一部分正是《香蕉幣計畫》,根據藝術家所介紹,這件作品是藉由放在展場牆面的QR碼(活動於11月7日開啟),讓觀眾進入採香蕉的遊戲之中,靠著不斷採收成熟的香蕉,也將獲得對應的積分,當觀眾體驗遊戲的過程裡,付出與香蕉園員工32分之1天勞力等值的時間後,系統將會給予一枚香蕉幣NFT作為獎勵。在展期間舉辦的工作坊,則會讓擁有1枚香蕉幣NFT的人獲得香蕉拍賣會的入場資格,這場拍賣會上將拍賣首次發行量中剩餘的香蕉幣NFT與銅製香蕉,規定出僅有持5枚香蕉幣NFT者可以參與銅香蕉的競拍,現場銅香蕉由新台幣一元硬幣相同材質的金屬所鑄造,將在拍賣會上當場秤重,並以等重的一元硬幣幣值作為起拍價,而最終拍得銅香蕉的參與者,也將獲得參與本計劃下一輪特別活動的優先參與權。在這樣的多重條件下,藝術家試圖去建立起一個經融體系的縮影,讓觀眾共同決議虛擬貨幣兌換NFT(非同質化代幣)在機制內能夠調整的方式,試圖讓參與者共同決定「香蕉幣」的未來走勢。然而似乎藝術家在創建一個近乎合理的機制,但對於內部的運作,卻始終讓人隱約覺得最終必然會迎向崩壞,重現某一種不論是歷史或當今都驅散不了的經濟問題。

 

李奎壁《香蕉幣計畫》,以金屬鑄造的香蕉。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李奎壁《香蕉幣計畫》,遊戲主頁畫面。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本預期這檔展覽所呈現的內容會引出過分嚴肅的氣息,但透過藝術家對於概念與作品的操演、安排,使《香蕉幣》這一展覽所呈現的氣質,擺脫了研究束縛與片面的史料重現,歷史不僅用於感懷,它作為一個囊括眾多面向的集合體來說,其內部必定存在能夠蛻變的渠道。觀眾透過作品得以從一個相較輕盈的視覺體驗,察覺李奎壁在這龐大的脈絡交織下,所劃定的走勢與更迭。

 

「香蕉幣」展覽現場照。圖/汪正翔攝影。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註1:原文 "Cuban then expressed his concerns that Bitcoin is too complicated for the average person, considering the storage and security requirements. He went on to say that he thinks of Bitcoin as similar to gold, stating, 'I say it's like gold. Gold is a religion: you either believe it or you don't. Those who believe gold can tell you that in the end, it's a store of value. But it's like owning a pet rock. You can't do anything with it. If you have a pet rock, it's a pet rock, no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 pet rocks. It's not going to change the world. But you can have a lot of fun with your pet rock.'翻自《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