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鍵字網絡解放 銅鐘藝術賞《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許家維個展》
「銅鐘藝術賞」是簡靜惠女士為紀念父親簡銅鐘先生而設立;該獎項展現文化創投的概念,在藝術家創意萌芽的階段就給予獎助,鼓勵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藝術家,其成果嘉惠社會以及未來的文化發展。本屆銅鐘藝術賞由長期關注亞洲冷戰時期歷史的藝術家許家維榮獲。此次個展他將熊貓、馬來貘、鹿、東印度公司等名詞提出作為關鍵字,使它們交會在錯綜複雜的區域政治和經濟網絡中
除了《武士與鹿》外都曾於其他地方展過,這次一起展出有什麼特別的用意嗎?
這次展覽是一次完整的呈現這一年的創作內容。內容都是源自於洪建全基金會「銅鐘藝術賞」所贊助的創作計畫,這系列作品的契機來自於我在2008年《和平島故事》作品中的拍攝地點,前幾年我意外的發現和平島造船廠的底部曾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建的北荷蘭城,中研院也曾挖掘探勘,從這個線索所延伸出的一連串創作。
之前看過其他作品的觀眾,可以在其中找尋到什麼脈絡?
資料蒐集中發現,北荷蘭城建於1642年、麻六甲總督府建於1641年、東荷戰爭發生於1644年,時間都很相近,可見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海域的活絡,各地區彼此命運相連。從和平島延伸至亞洲區域,交織出複雜的關係網絡,例如1641年建造的麻六甲荷蘭總督府、1642年改建的北荷蘭城以及1644年發生的東荷大戰,這三者之間的關聯;英國東印度公司總督威廉.法夸爾與萊佛士從政治延燒到自然歷史的紛爭;馬來貘與熊貓在字源學上的同源;荷蘭東印度公司、鹿皮、台灣與日本戰國時代的連結等等。這些元素以跨越時空的方式相互連結。
你提到關鍵字可以做為網絡的連結,這樣延續和開展的關係,你是如何思考的呢?這些關鍵字又是如何鑑結彼此?
這種關鍵字的做法,是我這幾年開始轉變的工作方法。特別是這次作品涉及到冷戰與殖民時代,因為年代距離很久,所以創作過程是從很多的線索、檔案去組織,從這些素材中創作出作品。我也發現,這樣做反而會產生出一種開放度,因為遠離了特定詮釋的框架,透過關鍵字,能夠找到裡頭不同元素的聯繫,這個聯繫就會把詮釋空間解放出來。
這次作品裡有什麼樣的視覺語彙和表達手法,呼應你對於關鍵字的思考?
在《武士與鹿》裡,影片拍攝於柬埔寨與日本兩地,包括了金邊動物園與管理員的口述;當時柬荷大戰原址的湄公河空拍影像,以及今日的砂石貿易貨輪;也拍攝了東京的武士甲冑工坊,包括甲冑製作過程與訪談;另外也包括了水下考古以及沈船的影像;在《黑與白—馬來貘》可以看見新加坡和動物有關的場景,藉由搜尋引擎、多重視窗的畫面切換,提供另一種觀看的視角;《黑與白—馬來貘》裡,則是透過日本「漫才師」用詼諧的方式講述熊貓外交,同時呈現歷史資料、當時的影像,創造出觀望經驗的映照。
錄像常常是你作為藝術家溝通的媒介之一,除了錄像,如何發想裝置和其他衍生的製作物,以完整傳遞整個概念?
我的創作常常是以電影的製程為核心,再從中延伸出其他材料與形式。這次展覽,有一面牆呈現了我這幾年對於殖民時期亞洲海域地區發生事件的思考,用不同關鍵字影像表現出來,這些跨越時空的元素,在關係圖中具有相互動態連結,隨著創作行動的過程不斷增生也是這次展覽的主要思考網絡。我試圖以今日數位地物聯網方式觀看殖民時代的物聯網。觀眾面對這件作品,就很像是看我的筆記,看出我這兩年的思考軌跡。
三件作品由洪建全基金會贊助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