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hamburger
logo-light
review
2019-04-20
藝術地圖ArtMap
第二屆銅鐘藝術賞

藝術是無需限制的多元呈現,專訪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副董事長 張淑征

2019銅鐘11

今年6月6日起,現正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展出的{同化者:Assimilator}鄭先喻個展,藝術家鄭先喻為銅鐘藝術賞的第二位得主。銅鐘藝術賞的前身以文學為題,簡靜惠女士為紀念父親簡銅鐘於2015年設立,延續她對文學的熱情,前三屆皆以文學為主題,得獎者不限國內創作者,而是涵蓋從東亞到東南亞以華語爲創作母語的作家;2018年起以藝術賞形式鼓勵具國際視野的當代藝術家。張淑征副董於訪談中表示:希冀獎項能以國際視野的方式推展,或許之後獎項得主將尋覓不同領域的創意人才或思想家參與,畢竟「Culture of Creation(文化創造)」的概念不限於文學、當代藝術,他可以是創業者、聲學家等,因為藝術是一種產出,它的形式可以非常多元,不需用類別限制任何可能性。

「銅鐘藝術賞」為洪建全基金會「覓計畫」眾多計劃項目之一,「覓計畫」作為基金會擴大與當代藝術連結的交流平台,鼓勵融入當代、社會、環境多元觀點與體驗,以「贊助」及「計畫參與」的方式支持各世代具潛力立足國際的藝術家,如問問題計畫(Quesiton Project)、雨棚計畫(Canopy Project)、認養計畫(Extension Project)等,覓計劃皆以創新的態度來回應行進中的當代藝術,因此相較臺灣諸多比賽與獎助項目,銅鐘藝術賞的評選機制不以成果為導向,不過度要求藝術家提出完整的展覽計劃,而是聚焦藝術家過去的關注內容與創作實績,給予藝術家極大信任和資源,在獲獎後一年內完成計畫。張副董重覆地提及「Culture of Creation」這個概念,強調此獎項的贊助對象,並非藝術家的計畫或作品,而是投資「人」本身,因為張副董也是深耕建築業界多年的建築師,深刻了解藝術不單是作品,還包含藝術家的創造過程,最後才成為藝術「Collective Thinking」的集大成。

在提到第二屆得主藝術家鄭先喻之於基金會的意義時,張副董表示,一開始注意到他是邀請參與覓計畫2016年的問問題計畫年度展覽,2019年洪建全講座剛好那年講座主題是「AI時代的人文衝擊」,也邀請鄭先喻作為與談人之一,因此結下緣分。話題逐漸深入藝術家個展{同化者:Assimilator}時,張副董難掩興奮與喜愛的心情,細談展場中五件作品:講述夢境實驗的〈 Hijacker:{,} 〉、網路病毒與個資安全議題的〈Invitation〉與〈What’s in the middle〉、受機器制約的〈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及機器人情緒認知的〈Portrait2020_2011re-edition〉。尤其對〈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這件相當吸睛的作品,藝術家設定一套與觀眾互動的手機放電裝置,一旦觀眾放入手機,外蓋便會鎖上,讓手機放電直至關機,是一件力道相當精準,有如戳中笑點般幽默十足,同時又相對友善地呈現科技技術的危險性。

 

展覽相關訊息
展期|2020.06.06–08.02  (週二-週日11:00-18:00)
地點|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通信分隊展演空間Art Space III
贊助|簡靜惠女士
共同主辦|洪建全基金會/覓計畫、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設備贊助|Panasonic
洪建全基金會官網 www.hfe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