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hamburger
logo-lightlogo-light
review
2020-06-20
非池中藝術網
林侑澂

第二屆銅鐘藝術賞發表 鄭先喻{同化者}看見科技與人性的競合

20200605 鄭先喻 開幕 記者會 Lo 084

由洪建全基金會所主辦的銅鐘藝術賞,第二屆得獎者鄭先喻於2020年6月發表了多年的創作成果{同化者}個展。展覽由主辦方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選定了C-LAB通信分隊展演空間展出。相當有趣的選址一方面在展場布置上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一方面也與展覽主題「社群網路如何影響當代人的生活」產生了呼應。展中布置了五件發人深省的裝置作品,對於科技在生活中所造成的種種「同化」現象展開討論。

回望洪建全基金會深根台灣文化界的50年,無論在文學、教育和藝術推廣,均深具前瞻目光。多年來不僅僅以專案的方式,支援了許多文化工作者的夢想。也同時以敏隆講堂、素直友會、覓計畫等等多面向的藝文平台,為台灣文化界提供了長遠的支持。懷抱著非營利單位的服務初衷,基金會持續地積極回應時代的需求與脈動,可以說是台灣藝文基金會的指標性先行者。

洪建全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女士,為紀念父親簡銅鐘先生對於藝文的支持與熱忱,以個人名義出資贊助了銅鐘賞獎項。前三屆以文學為主軸,2018年後延伸成更專注於當代藝術的「銅鐘藝術賞」(後稱銅鐘賞)。由副董事長張淑征統籌策辦,以投資有潛力創作者為立基點陪著創作者共同成長。

洪建全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女士於6/5展覽記者會表示:「在社會中『播種』是基金會的精神宗旨,這也與我父親樂於奉獻的處世態度非常契合,我們非常鼓勵年輕人分享他們的創作。也希望銅鐘賞發表的當代藝術作品,可以為各個專長領域、各個年齡層的參觀者打開視野,隨時保持樂於學習的心。」

秉持著在社會中「播種」的精神,銅鐘賞從原點開始支持創作者的發展。有別於多數收件式 / 競賽式的藝文獎項,需要提交完成的作品,銅鐘賞是以基金會對於創作者的觀察,將創作者的發展脈絡與未來性作為遴選的參考。從基金會對於台灣藝術界的觀察出發、邀請適合的創作者合作。在尚未完成實體創作之前就提供實質的贊助(一百萬元新台幣)。藉此讓藝術家可以有充足的經費,從無到有實踐各式各樣前衛或實驗性的想法。

洪建全基金會副董事長張淑征補充說明到:「銅鐘賞非常注重創新的『點子』。大約六年前我們接觸到鄭先喻的作品時,就對於他天馬行空的想法非常的印象深刻,也讓我們產生了對他發展上的期待。尤其是鄭先喻所關注的不只是突破性的呈現,也對於人與機器之間的情感有很多的思辨。最終很開心可以支持他,呈現出這些非常具有當代價值的創作。」

銅鐘賞的標準,著重於國際觀、跨越文化語境和超越地域界線。期望創作者可以反應出具有當代價值的獨特觀點。得獎者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創作經費的資源,也將和主辦方一起進行作品討論及展覽策辦。例如為求最佳的呈現方式,主辦方會依每年得獎作品的特性,媒合最適當的展出場域(北師美術館、C-Lab等)。主辦方期許銅鐘賞能夠跨越一次性活動的範疇,成為台灣一個支持藝術家研究與實驗的長遠機制。從更原點的角度,為社會整體的藝文發展做出貢獻。

本屆銅鐘賞所舉辦的{同化者}展覽,聚焦探討在通訊技術不斷加速的今日,人們在取得訊息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在這個新聞媒體、社群網站和通訊軟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人們接收訊息的頻率及速度相較過去有了極大的躍進。人們對於科技的依賴日漸加重,甚至有一部分人開始同時活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當人類的文明即將進入網路社會「零延滯」的時代,人類的思維甚至行為很可能將會衍生出不一樣的運作模式。從技術的革新到群體社會的轉變,人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樣也是更多的不確定性。這些狀況不單純是物質世界的演變,也是值得每個當代人省思的課題。

2019銅鐘5

鄭先喻本次發表的{同化者}個展,在策辦上呈現了許多用心的巧思。例如電子版的邀請函,不單單是圖像式的邀請卡,而是一個「彈出式網頁」的小程式。一方面及時展示隨機擷取的網路貼文串,一方面讓小程式形成類似駭客攻擊的螢幕效果,讓受邀者感受到深刻的印象。

{同化者}透過許多不同的課題切入,提出了多面向的思考點。作品《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發想自一份「每人每日約消耗4小時以上在使用通訊設備 / 手機」的研究統計。這件邀請參觀者參與的作品,在設備基座上有一個手機轉接器,當參觀者將手機安置之後,形似金屬盒的作品將會緩緩關閉。讓參觀者在短暫的時間內,與手機這件日常必需品「強制分離」。

2019 銅鐘1

在這個與手機分離的空白時段裡,裝置將會透過手機的網路隨機挑選一支15-20分鐘的影片,並在作品上方的螢幕撥放。參觀者可以選擇在現場看完這支影片,或是等待平台發出通知警報,提醒觀眾取回手機。這樣一個手機不在身邊的等待過程,也將被作品上方的攝影機轉播到展場的另一個螢幕上。(類似像遊樂場)讓這失去手機的20分鐘,打造出一個相互 / 自我觀察的有趣循環。對於慣性依賴手機與世界保持連結的當代人,做出了觀察和論證。

作品《Hijacker:{,}》是一個多層次的轉譯過程。作品起源於鄭先喻2010年與荷蘭UMCG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Medical Center Groningen)的合作經驗,藉由本次主辦方提供的支援重新改造完成。鄭先喻藉由自製的配戴裝置,偵測、紀錄自身對於圖像 / 關鍵字的反應,並且睡眠期間記錄在夢境過程的腦波,再將腦波以程式語言轉換成可閱讀的字句,接著將蒐集的字句投入與網路中的大數據中,辨識 / 合成出媒合的圖像,最終將圖像以紙本形式呈現在展覽中。

2019 銅鐘2-2

作品從夢境 / 腦波 / 數據 / 圖像 / 紙本,一次次地再造,可說是一個運用科學詮釋夢境的紀錄。這種視覺化的轉譯,類似於藝術史中的超現實畫派,卻透過更多機械與數位科技的參與,讓整個過程中人為的參與因素降低。只在腦波被記錄的當下產生作用,其餘的大多是相對理性的步驟,呈現出與繪畫迥異的視覺樣態。此件作品將個人的夢境,用相對理性的步驟轉譯成為影像,提供觀者們更加客觀的夢境分享,也藉此為不同個體的意識運作提出一個可能的客觀標準。

洪建全基金會在藝文界的長期耕耘,即將邁入50周年。半世紀以來,團隊在文、史、哲、藝各方面都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無價的資產。一直以來與社會脈動相結合,適時地支持著台灣文化的發展。台灣各個角落中有許多曾經與基金會合作的組織已經成熟茁壯,也有著許多新生代的青年創作者正以不同形式接受支持。基金會以開放的心態,鼓勵創作者們提出各式各樣的觀察與論述,並藉由多方推廣,讓每一個案的成果不單單屬於創作者,也同時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鄭先喻在{同化者}中,進行了許多天馬行空的實驗與嘗試,但是無論是運用多麼新穎的科技設備或超前的思想,始終還是環繞著人本與人性。專業知識的長期累積,讓鄭先喻對於科技發展的未來性有著更多的瞭解。而隨著對於不同世代、社群、區域人們的觀察,也讓鄭先喻接觸到了各式各樣的思維,終於在本次的展覽機會中,完成了階段性的成果發表。而過程中的碰撞、失敗也成為了很好的學習經驗,即將成為下一個階段創作的養分。當觀者們走進{同化者}的展覽空間,所感知的不單單是有趣的視覺效果,或是關於不同課題的啟發,更是一位創作者全心投入作品時的嚴謹態度。

 

展期|2020.06.06–08.02 (週二-週日11:00-18:00)
地點|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通信分隊展演空間Art Space III
贊助|簡靜惠女士
共同主辦|洪建全基金會/覓計畫、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設備贊助|Panas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