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內,你和手機分離最久的一次是?鄭先喻個展{同化者}透過感知模擬技術反思日常
疫情之下,在真實世界暫時取消、暫停、消失的事物,都轉而走向網路上去,對於全人們來說,放下手機等電子裝置是否只會更難了?
藝術家鄭先喻透過數位產物、機械裝置等媒材,嘗試透過展覽反思科技共伴之於社會、倫理與人類日常慣習的效應。當科技逐漸控制人類社會食、衣、住、行的一切,改變了生活型態與慣性思維,這些被機械制約而失去主宰權的人類群體,在這樣『同化』的過程中是否還擁有「個體思考」與「想像力」的能力?
網路,這個科技產物,最早是被應用在國與國的軍事與政治用途,直到開放給民間使用後,如今電視沒落、網路卻成為資訊散播的主流平台。
也就是,網路這項時代產物,從簡易的傳輸需求,再到擁有社群能力、娛樂、服務及交易等等功能,使得人類在知識學習及溝通交流的方式起了化學變化。例如:對於現代人們來說,查詢一個資料,並不是嘗試進到實體圖書館根據檢索,而是上網輸入關鍵字。
然而,人們在找尋資料越趨容易,記憶卻彷彿越趨退化。在網路時代,人們透過記憶關鍵字,再由關鍵字透過搜尋引擎找到訊息內容相比起過往容易許多,但卻因為輸入便利與網路普及化的依賴,相對地讓大腦判斷資訊與情報的過程中,產生片斷記憶而失準。
面臨資訊快速膨脹且易於取得的時代,藝術家鄭先喻藉由「同化」一詞象徵吸收訊息、學習、獲取情報過程中之正反兩面的關係。因為網路普及化,資訊高度流通後,這個問題不停地被人們提出討論已不是第一次。科技越趨發達,人與人之間好似只有更加疏離。
藝術家鄭先喻思考在人類即將迎接「零延滯」網路社會的時代,電腦軟體及硬體不斷跳躍進化,生活與網際網路的緊密連結已是必然的趨勢了。然而,早已成為當代日常的 Internet 似乎將發展為另一種封閉型態的 Intranet (意指, 早期不對外的內部網路),而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溝通交流雖進入更便捷狀態,卻也可能引發不確定的焦慮不安感。
此次展覽,展出的五件創作中,新作《Hijacker:{,}》和夢境與想像力有關,鄭先喻認為一直以來我們都是聽別人描述夢境,再用想像力勾勒對方腦中的東西,而這件作品嘗試賦予機械想像力,利用工具將夢境轉化為圖像。
展場中一區展示著裝備和系統,另一區則由電腦合成的情境語句、藝術家的夢境紀錄和圖形等三個面向組成,共同呈現出利用工具或系統所創造的夢境場景。而作品《Invitation》與《What’s in the middle》,則是探討著網路應用對日常生活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個資安全、垃圾資訊、網路世界俗稱的酸民資訊遍地皆是、網路犯罪、病毒等。
《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作品裝置,則是進一步邀請觀者與手機短暫分離,反思被機械宰制、遙控的生活型態,並檢視手機缺失後觀者之心境體驗。而作品《Portrait2020_2011re-edition》集結自2010年至今的系列作品,藉由賦予機械擬人化的情緒回應機制,在展場無人時機器才會開始哭泣。
主辦單位洪建全基金會與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合作,在通信分隊展演空間展出第二屆銅鐘藝術賞「同化者–鄭先喻個展」,展覽期間同步規劃相關系列活動:除了藝術家講座之外,也包含了工作坊「我要你0缺點」- 一個發想自作品《Portrait2020_2011re-edition》的工作坊,探究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是否擁有情緒認知。在工作坊中,藝術家鄭先喻將帶領參與者以回收或廢棄的老舊電子產品,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情緒裝置,如機器人般完美,如真人般能笑能哭。
21世紀第三個十年開始之際,新興疾病的病毒好比電腦病毒,蔓延至世界各處。而隨著全球疫情加劇,科技弔詭地扮演著加害者、吹哨者及供應鏈等多重角色,也再次證明現在社會早已被數位技術全面性建構部署,而人們正沉溺於其中的便捷自由。2019年「銅鐘藝術賞—鄭先喻個展」,展覽將持續到 8月2日止。
「同化者–鄭先喻個展」
展期|2020.06.06–08.02 (週二–週日11:00-18:00)
地點|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通信分隊展演空間Art Space III
贊助|簡靜惠女士
共同主辦|洪建全基金會、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