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超現實】科技的焦慮-鄭先喻 科技藝術
現代人的生活,充斥3C,不知不覺受到科技的控制。藝術家鄭先喻,關心當代社會,人的行為與物件的關係,三項科技藝術創作,包括夢的感測器、在你背後哭泣的機器人、以及手機突然被機器綁架了,帶領觀者進一步反思,被科技宰制的被動生活型態,以及衍生的個別生命經驗。凸顯「制式化」下,被「規格同化」的社會。
民眾陳緯如:「我覺得會很害怕耶,就是可能人家傳給我的訊息,我就沒有收到,或是家裡頭出什麼事,我就沒有看到。」
民眾黃惠婷:「我覺得我可能會迷路,因為就是現在不管出門到哪裡,然後都會帶著手機。」
民眾余孟菱:「我可能會有點不知道怎麼生活耶,因為你看我現在手機還掛在脖子上,我所有的事情都(記錄)在手機裡面。」
記者盛榮萱:「現代人三不五時就要滑手機,但你可以想像沒有手機,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嗎? 這項裝置,當你把手機放進來,它會自動關閉,而大約在二十分鐘到一個小時之後,你才能拿回你心愛的手機。」
這項作品譯為《釋放你的電力》,迫使觀者在無預警下失去手機的情緒心境,反思人類被科技制約,被動的生活型態。
藝術家鄭先喻:「我最大的目的,只是想要提供一個狀況是,讓大家離開他們,每天要非常關注跟專注在上面的裝置或者是東西這樣,然後現在就是手機。」
現代人習慣用手機記錄事情,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變成只記片面或者關鍵字。
鄭先喻試圖把夢具象化,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夢中眼睛會轉動,這是因為眼睛在看夢中的場景變換,就跟清醒時一樣,他花了好幾個月,記錄白天腦袋裡出現的名詞,這些名詞透過軟體找到影像,做成資料庫。
晚上睡覺戴上觀測腦波的裝置,當眼球快速震動時,裝置會偵測到腦波的活動,用腦波儀(EEG)觀測與紀錄自己睡眠時的腦波活動,並同時記錄他所想的內容,再透過訓練人工智能(AI), 找出特定字彙與腦波型態,兩者間可能的關聯,把睡覺的資料與白天的資料比對。
藝術家 鄭先喻:「在做這個作品的時候,我剛好一頂帽子掉在Uber上面,我就是一直在連絡在找,後來還是沒找到,不過就是在剛好在做這組作品,然後這一天它比對出來的,有可能夢到什麼的字詞裡面,就剛好有帽子。」
藝術家 鄭先喻:「我做夢我也是講給你聽,你要靠自己去想像,我只是覺得那滿有趣,那我乾脆就讓軟體,有一個簡單的能力(具象化)我們想像的一個夢境。」
思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情緒認知的問題,鄭先喻賦予機器人情緒。這個機器人,當展場有人的時候,會產生反應,但空無一人時,會低頭哭泣。
藝術家 鄭先喻:「譬如很多人,他強烈的情緒可能是不會隨便顯現給人家看的,然後你可能隱藏在背後,都會有很多其他更可能情緒上比較複雜的東西。」
藝術家 鄭先喻:「(機器人)流眼淚的部分,(程式設定)是一個計電器,就一個PIN腳讓它開,它會啟動控制水的馬達,所以它就會流眼淚,當感測器有啟動的時候,它會跑到這個迴圈裡面,然後去執行它該做的動作。」
記者盛榮萱:「現代社會早已經被數位技術,全面性結構性的部署,當我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引發了不確定的焦慮或者不安全感,而這項科技藝術,讓我們重新思考在科技社會下對生活的反思。」